首页

最新国产sm视频

时间:2025-05-29 06:12:27 作者:生态环境部公布2025年4月全国环境空气质量状况 浏览量:64256

  中新网5月27日电 生态环境部27日在官方微信公众号公布了2025年4月全国环境空气质量状况。

  总体情况

  4月,全国33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PM2.5平均浓度为28.1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0.4%;PM10平均浓度为56微克/立方米,同比上升5.7%;O3平均浓度为144微克/立方米,同比上升4.3%;SO2平均浓度为8微克/立方米,同比持平;NO2平均浓度为19微克/立方米,同比持平;CO平均浓度为0.8毫克/立方米,同比持平。

  4月,全国33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平均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83.1%,同比下降6.7个百分点;平均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比例为2.1%,同比上升0.9个百分点。由沙尘天气导致的平均超标天数比例为9.7%,其中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比例为2.1%。

图1 2025年4月全国33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各级别天数比例 图2 2025年4月全国33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六项指标浓度及同比变化

  重点区域

  (一)京津冀及周边地区

  4月,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36”城市PM2.5平均浓度为32.6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5.8%;O3平均浓度为158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3.7%;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79.6%,同比上升1.7个百分点;平均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比例为1.5%,同比上升1.5个百分点。由沙尘天气导致的平均超标天数比例为9.6%,其中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比例为1.5%。

  4月,北京市PM2.5浓度为25.7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31.5%;O3浓度为154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3.8%;优良天数比例为93.3%,同比上升13.3个百分点;未出现重度及以上污染天,同比持平。由沙尘天气导致的平均超标天数比例为3.3%,未出现重度及以上污染天。

  (二)长三角地区

  4月,长三角地区31个城市PM2.5平均浓度为32.9微克/立方米,同比上升11.9%;O3平均浓度为172微克/立方米,同比上升11.7%;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73.8%,同比下降17.6个百分点;平均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比例为0.7%,同比上升0.7个百分点。由沙尘天气导致的平均超标天数比例为3.6%,其中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比例为0.7%。

  (三)汾渭平原

  4月,汾渭平原13个城市PM2.5平均浓度为27.1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25.5%;O3平均浓度为143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8.3%;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71.0%,同比下降11.0个百分点;平均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比例为3.3%,同比上升2.0个百分点。由沙尘天气导致的平均超标天数比例为26.7%,其中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比例为3.3%。

图3 2025年4月全国及重点区域空气质量比较

  重点城市

  4月,168个重点城市中:空气质量较好的前20个城市依次是拉萨、张家口、海口、乌鲁木齐、黄山、珠海、中山、承德、惠州、深圳、呼和浩特、大同、丽水、舟山、雅安、福州、朝阳、宜春、贵阳和朔州市;空气质量较差的后20个城市依次是扬州、常州、镇江、湖州、铜陵、哈尔滨、武汉、开封、襄阳、鄂州、马鞍山、荆门、鹤壁、泰州、天津、临沂、郑州、菏泽、上海和黄冈市。

  4月,168个重点城市中:PM2.5浓度较低的前20个城市依次是拉萨、张家口、乌鲁木齐、海口、深圳、承德、朔州、中山、大同、呼和浩特、舟山、珠海、惠州、吕梁、包头、晋中、朝阳、青岛、厦门和东莞市;PM2.5浓度较高的后20个城市依次是哈尔滨、荆门、荆州、镇江、株洲、襄阳、湘潭、黄冈、扬州、安阳、随州、菏泽、长沙、开封、淮南、淮北、淮安、常德、鄂州和滁州市。

展开全文
相关文章
镜观·足迹|携手同行,构建中拉命运共同体

财政部副部长廖岷:海外投资者连续多月增持中国政府债券

3.9万亿美元的巨大市场是数字化转型在可预见的未来的巨大潜力。而在眼前,数字技术带给生产生活的变化也可以说是日新月异。论坛上,世界500强企业的代表分享了各自行业内数字化赋能的鲜活实践。

美国对中国的这一做法,令澳大利亚感到不安

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04月19日01时44分在西藏阿里地区日土县(北纬33.51度,东经81.76度)发生3.8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

湖北武汉:元宇宙产业创新开辟数字经济应用新场景

昆明4月17日电 (记者 胡远航)据云南省大理市森林草原防灭火指挥部消息:经全力扑救,大理市海东山火明火于4月16日20时40分全部扑灭,无人员伤亡。

西北首套全流程智能自适应放疗系统在青海启用

带动长三角制造业高端化转型的迫切需要。经过长期发展,长三角制造业企业积极融入全球分工体系,并成为其中重要一环。但与真正意义上的世界级产业集群相比,长三角产业集群在全球产业链与价值链位势提升上还有较大拓展空间,在行业龙头企业的全球影响力、关键核心技术的创新策源力、产业链比较成本的国际竞争力等方面还存在诸多不足。尽管长三角地区已积累了较扎实的制造业基础、较完备的产业配套和较先进的技术支撑,但产业链上下游的生产性服务业还不够发达,在相当程度上制约着中低端制造业的数智化转型,与高端制造业的发展需求不相匹配。通过提高生产性服务业的供给质量和一体化程度,积极构建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互促共进的融合发展格局,有利于长三角提升产业能级,引领区域内制造业从中低端向中高端跃升。

相关资讯
热门资讯